美國制裁下的中國芯片業:危機與轉機并存,中企如何破局?
作者:米樂發布時間:2025-03-06
最近,M國商務部揮舞制裁大棒,限制中國獲取高科技,揚言要讓中國芯片產業損失超千億美元。
這M國一出手,直接掐住了中國芯片產業的脖子。千億美元的損失米樂。這背后,是全球科技競爭的白熱化,是中美兩國在芯片這個關鍵領域的正面交鋒。M國想通過制裁,卡住中國科技發展的咽喉,維護自身的霸主地位。
M國限制中國獲取先進技術和設備,擺明了是要把中國芯片產業扼殺在搖籃里。波士頓咨詢公司的數據更是觸目驚心:未來五年,中國半導體產業可能損失超千億美元!
中芯國際這家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制造先鋒,雖然技術上還追趕著臺積電、三星這些巨頭,但在成熟制程領域,也逐漸站穩了腳跟。面對M國的制裁,中芯國際沒躺平,反而加大研發投入,2023年研發支出占營業收入的11%,卯足了勁提升制造工藝水平。
紫光展銳是中國最大的手機芯片設計公司之一。拼命提升自主研發芯片的投入力度,還推出了一系列高性能處理器。Canalys的數據顯示,2024年第一季度,紫光展銳出貨量同比增長64%,市場份額達到9%;第二季度更是達到了13%,與蘋果并列第三。為了保障供應鏈的安全穩定,紫光展銳還積極與國內外合作伙伴加強協作,抱團取暖,共渡難關米樂M6。
被M國列入“實體清單”后,華為的日子并不好過。但他們硬是頂住了壓力,努力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體系。鴻蒙操作系統,麒麟9000系列芯片,都是他們在困境中交出的答卷。同時,華為還在人工智能、云計算等領域加大研發投入,不斷推出創新產品和服務。
小米強化海外市場規劃和部署,在印度、東南亞和歐洲等地區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。2021年,小米在歐洲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就達到了20%,同比增長33%。這說明,中國企業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,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一席之地。
中國政府也出手了!2020年,國務院發布《新時期推動集成電路產業和軟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》,為半導體產業發展保駕護航。
數據顯示,2023年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規模達到1.2萬億元人民幣,同比增長20%。這真金白銀的投入,體現了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視和決心。
鴻蒙操作系統的崛起,也給中國科技界打了一劑強心針。鴻蒙接入設備數量超過10億,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操作系統。

即使是來自荷蘭的光刻機巨頭ASML,在面對M國壓力的情況下,2023年仍然有15%的營業收入來自中國市場。
中國企業在芯片戰中面臨的挑戰,說白了就是技術上的差距。高端芯片制造,需要光刻機這樣的尖端設備,而這恰恰是中國的短板。M國正是抓住了這個弱點,試圖通過制裁來限制中國芯片產業的發展。
資金投入也是一個關鍵因素。芯片研發和制造是燒錢的行業,需要持續巨額的資金投入。雖然中國政府和企業都在加大投入,但與國際巨頭相比,還有差距。
對此,你是怎么認為的呢?歡迎評論區留言。
信息來源:閩南網 北京日報客戶端